大家好!
我叫高展,河南人,读研究生时,接触到食品安全的一些事件,然后我就立志要去做改变食品安全的事情。所以2010年研究生一毕业,我就选择去沙漠开荒。
其实,我从小是在城市里长大,没有种过地,凭着这种纯粹的理想,还有无畏的状态,让我敢于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在这15年里,有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当时要做有机的时候,在丹麦了解到有机的金字塔图,好像最下边是食品安全,到上边一定是生态环境等等社会的可持续,当时理解不了,但是通过15年生态农业的践行,我能理解了。
现在做了十几年之后,从开荒种种子到学当地的语言,融入当地,还有现在做一产二产三产,现在能切实感受到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定要让当地好。一定要融入当地,怎么让当地的乡村能更好?这样有机农业才能越做越好;
要想着怎么让行业好。同一个品类同一行业,要一起做好生产者,渠道方要一起做好市场的教育和推广。这样我们才能从刚开始的被劣币驱逐,到后来带动劣币往良币转变。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觉得农业还要有产业化的思维,可持续地推动生态恢复。
给大家看下我们的基地。这是刚开始去的时候,一些开荒情况:
最早居住的土窝子
就着沙土吃面条
梦想开始的地方
开荒之后条件好一些,从土窝窝里搬出来,在这间房子里又住了几年
当时是在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机质很低,融水性差,当地语言也不通。因为我们是在新疆和田地区的皮山县,是在地方上,不是在农垦或兵团。在地方上当时没有一个汉族人。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去这里?因为做有机农业要遵循水土空气的纯净,所以当时是比较纯粹的理想主义。
我们每年都要经历无数次的沙尘暴,像地下水、水井塌方、极端天气等都是做沙漠有机农业必然要经历的。
水井塌方
极端寒冷天气
面对困难,我们要想怎么去克服。所以我们去种绿肥养地,连着种了15年,用科学技术做好有机生态农业的种植,包括结合传统农耕的智慧。许多种绿肥我们会在南疆测试它能不能越冬,再把合适的绿肥品种推荐给有需要的农场。
100万+棵树苗、育苗杯
不断移栽替补
这是现在我们基地土壤的状态,里边有蚯蚓,现在有蛇、黑天鹅,生物多样性丰富。还有我们的浇灌用水,日常管理就不多说了。
给大家看下,这是我们基地,南边是昆仑山,这是我们开荒后的基地,现在因为我们基地十几年的立体有机种植,有了很好的一个生态小气候,所以长满了很多植被。
为了防风固沙,我们种了三四十万棵杨树,现在存活的还有15万棵,我们拿航拍拍,周围都是沙漠,能看到的绿洲和植被都是我们的基地。基地里有了湿气,小气候改变它产生的植被。15年的有机种植,沙漠里边也有了很多的植被,维持了很好的生物多样性。下图有基地的蛇:
另外,当做了很多年有机农业之后,你会正儿八经的发现自己对社会和生态的价值远远超出产品本身。所以我们这么多年累计给当地的农户发了累计一个亿的工资收入,我们解决了每月固定用工200到每月固定多的时候1000多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每户能增收三四万块钱,所以在我们基地工作的当地少数民族农户都非常开心。
我们也会主办一些市集,会让当地几个村子里的老乡家里种的东西,通过市集的方式卖给渠道主播,我们的客户能卖到一线城市,他们会觉得自己这样种出来的产品是会被认可的,获得一种他们该有的尊重。
我们每年会主办这样的活动,特别是比较多的客户去溯源时。我们想的不仅仅只是给农户发工资去劳动,还会不办法让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和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能被更多人认可。农户除了解决温饱生计,还能点燃内心的希望。
我们经常会去当地村里讲红枣农业技术,因为当地有好几个村的村支书和第一书记也都是最早在我们这里工作过五六年,后来都去当了基层干部,所以他们也有了有机生态的理念。
最后,这是我们红枣的一些对比,如果大家有想了解的,可以联系我们的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