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场所美学研究

时间:2025-04-11    浏览:128 次     来源:单彦名

乡村的环境能让人静下来、慢下来,引起人们的遐思。在城市里找不到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在乡村可以找到;在城市里找不到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在乡村可以找到;就像《桃花源记》描述的那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因此才有了流传百年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实际上,马致远的故居就坐落在北京的王平镇西落坡村里。

为了对乡村场所美学进行深入探讨,我们不妨从几个乡土案例,探析如何营造和践行乡村场所的美学;或能对提升乡村振兴的美学路径有所启发,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互动之美

我国是农耕大国,对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尤为重视。截至2024年12月,我国拥有历史文化名镇312个、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传统村落8155个,这些乡村聚落不仅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更是独具特色的人地互动美学成果。来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核心区的阿者科村,可以感受到人地互动之美。作为亚洲传统梯田稻作文化的典范,这里完美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出独特的生态与文化魅力。阿者科村拥有保存完好的森林、村庄、梯田和水源水系,构成了“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自然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村落顺梯田走势布局,南高北低,与人居和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格局。

图片

梯田景观

图片

哈尼族的祝福

哈尼族最具特色的“蘑菇房”就地取材,既适应当地气候特色,又反映出哈尼人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在生产生活中充分利用自然进行独特创造的智慧,形式生动有趣,还体现了朴素的美学内涵。

图片

阿者科村玩耍的儿童

2013年,哈尼梯田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阿者科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公布的“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而这背后离不开著名的“阿者科计划”的推动作用,2018年初,元阳县与中山大学共同编制实施了“阿者科计划”,将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坚持“一个模式、两方参与、三个目标和四条底线”,持续精细化打造哈尼民族文化旅游体验之旅,为小山村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推动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与文化,也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图片

阿者科村民准备庆祝活动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大理喜洲,丰收时节,站在田埂上放眼望去,能感觉到沉甸甸的喜悦。

图片

喜洲的丰收场景

漫步喜洲古镇,领略民居之美,典型的白族“三坊一照壁”建筑——“喜林苑”客栈值得一提。2004年,来自美国的林登夫妇租下白族古宅杨家苑,经修缮后改作客栈,更名为“喜林苑”,这种利用方式通过对精品酒店、体验式旅行、沉浸式教育、社区营造的整合,活化了自然人文资源,不仅保护了古建筑,还注重提升人居环境,将院落与稻田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更重要的是,让世界看到一个开放、多彩的中国。图片

喜林苑内景

设计传达之美

美学感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设计与传达是两个重要环节,在设计时需要将美学主体和场景有机结合,既要重视空间本身,更要重视其所处的背景环境,因此思考的不只是设计本身,更应重视营造可互动、能感受的场景,增加观者的印象和体验。 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日本白川乡为例,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主体建筑的屋顶为叉手三角形状,用稻草、芦苇来铺屋顶,这种设计不仅形式美观,而且实用,特别适合冬季严寒的白川地区。同时,定期维修、互帮互助的模式也让民风、民俗得以延续,营造了邻里互助的乡村生活氛围,让美学的表达不仅在于表面,更在于生活的深层积淀。

图片

白川乡的合掌屋

在旅游管理层面,白川乡以细腻和用心闻名,没有流于形式化或仅追求表面吸引力。纪念品制作摒弃了眼花缭乱的商业化风格,而是用心体会游客的需求,细节方面做得颇有诚意。例如,手绘的游览示意图让人一目了然,具有场景代入感,本村村民作为讲解者也能融入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游客对乡村的认识更加深刻。

图片

白川乡的当地讲解

游览路线的设置也充满自然野趣,乡间小路边点缀着稻田,偶尔出现看似无意、实则精心设计的背景板,供游客打卡拍照;高处的山坡设置了观景台,可俯瞰全村风貌;游客休息处,大家或躺或卧,但都安静闲适,有人在回味游览经历,有人在规划下一段旅程,陌生人的相视一笑,让这个空间充满了无限温情。

图片

白川乡远景 图∣张语城 摄

在中国传统村落广东梅州桥溪村里,宝善楼在200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由朱氏十六世祖瑞廷公之长子维乾公修建。整个建筑颇具建筑美学特征,坐东南向西北,与地势有机结合,步入高台基,迎面可见合瓦屋面,门楼垂花柱、彩塑等工艺精湛的设计表达让人震撼,应接不暇的各门楼、轩、廊、堂、屏门、披檐、梁架等古朴典雅,寓意吉祥,极富客家民间传统工艺特色。

图片

宝善楼外景

现在居住在里面的朱氏后代以养兰花为副业,既保障了历史建筑的完好和延续,又可向游人娓娓道来这座楼的前世今生,将建筑美学代代传承。

图片

宝善楼的朱氏后人

人文积淀之美

人地互动之美是乡村美学的第一阶段,人群在优美的自然环境里生存、发展繁衍生息,而设计传达之美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改造和丰富,但是乡村美学最本质的内涵来自于悠久的人文积淀和传承延续。

安徽泾县让笔者印象最深的不是周围因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诗句而闻名的渡口,也不是著名古建筑群中的祠堂,而是查济村一座朴素的民房——走到小溪边,豁然看见一树掩映下的门楼,蓝天、绿树、灰墙,配以竹子搭建的栏杆和灰墙之上的喜联:“门迎晓日财源广,户纳春风吉庆多”,预示着年华延续,家族兴盛。

图片

泾县查济传统村落

同样,凤凰古城里印象最深的不是沈从文故居,也不是沱江两侧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而是东正街边凝视美丽姑娘的老人,眼神悠然而有故事,她望向的年轻姑娘,大胆又热情地彰显着古城的新活力,构成了最生动的场所美学作品。

图片

门洞里凝视的老人

图片

门楼上旅拍的姑娘

在历史环境的沉淀里增加了新生可能,新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人们互相增色。你在景中,景中有你……想起一句歌词:她的话不多,但笑起来是那么平静、悠扬。


结语

乡村场所美学不仅拥有美好的、看得见的物质形态,而且是和人群、大地紧密相连的,是人们定居、耕作、生长和繁衍的一种智慧传承,体现着不同时代的演进特征。

随着乡村功能的变化,现在它也面临着很多现实挑战,但是村庄的内核没有变,一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在努力适应和调整。从更长的一段时间来看,这是螺旋上升的一个阶段而已,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有时候就是要经历一些波折和探索,变化和调整。暂时的休养生息是为了找到更好的方向,更好的发展。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乡村正沿着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焕发新的生机,这些聚落不但守住了绿水青山,还把人群吸引到村庄里、陌巷间,擘画出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24年 第 4 期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