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尼勒克县喀拉苏新发现的草原石人

时间:2025-04-16    浏览:63 次     来源:

一尊尊矗立于欧亚大草原上的石人,以及刻画于山石上的岩画、隆起的墓葬、碑状的鹿石都是古代草原游牧民族创造的文化遗产,为我们展现了欧亚大草原古代族群的生动历史,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来在哈密、吐鲁番、昌吉州、乌鲁木齐,以及巴音郭楞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州、博尔塔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发现了大量草原石人。其中分布在伊犁河谷的草原石人接近百尊,遍布于昭苏、新源、特克斯、霍城、伊宁、巩留及尼勒克县境内。

2023年10月,尼勒克县文博院工作人员在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大喀拉苏村一牧民家中新发现确认一尊草原石人(以下简称“喀拉苏石人”),为近年来伊犁河谷地区石人的重要新发现。


喀拉苏石人

据牧民介绍,喀拉苏石人发现于2022年7月,原位于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套苏布台村阿夏勒沟草场中,被其从阿夏勒沟草场移至家中。阿夏勒沟地势较高,夏季气候温凉多雨和风,冬季少雪,属典型的山地气候,为牧民的冬季草场(冬窝子)。沟内有阿夏勒河,全长30公里,有26条支流,向东流至尼勒克能会尕尼,向北流入精河县沙山子。阿夏勒沟除这尊草原石人外,还发现过其他文化遗存,2021年5月为配合G577公路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尼勒克县文博院对项目建设用地及周边展开过范围较大的考古调查,发现多处古代墓葬遗存。


喀拉苏石人

喀拉苏石人外表为男性,保存完整,高1.3米,宽0.55米,厚0.27米,腰至肩部0.5米,腰部以下0.4米。石人由长方形花岗岩雕刻而成,圆雕,整体雕刻较为精细,雕刻出人的头、颈、肩和手臂等,头、颈、肩分界明显。显发饰,有耳。脸呈长椭圆形,尖下颏;弯眉,杏眼;长直鼻;曲翘髭,一字形嘴。右臂屈至胸前,手执杯。左臂屈至腹,手握刀柄。着交领左衽长衣,衣纹明显。束腰,口子形纹腰带,右侧腰带下配挂圆形袋囊。


尼勒克县境内的其他石人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尼勒克县境内喀什河谷两岸山前台地进行过考古调查、发掘等工作,发现古墓葬、古遗址、古岩画以及草原石人。其中喀什河上游伊宁县发现草原石人1尊,为女性,现藏于新疆博物馆;尼勒克县发现草原石人3尊(不包括喀拉苏石人),均为男性。

尼勒克1号石人发现于尼勒克县库居尔沟,高1米,宽0.26米。圆雕,雕刻出头、颈和手臂等,颈、肩分界明显。头上有尖圆顶帽饰,向后倾斜。长椭圆形脸,圆下颏;重眼,有眼睑,渐宽鼻,髭不明显,合字形嘴;颧骨明显。右臂屈,手执杯。左臂屈至腹,手作握兵器状,未雕刻出兵器。着圆领长衣,束腰,亦未雕刻出腰带。

尼勒克2号石人发现于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乡境内,现藏于伊犁州博物馆。石人高1.24米,身宽0.31米。圆雕,砂岩,颈、肩分界明显。短颈,有耳,雕刻有略方形帽饰。椭圆形脸,较为圆润;眼睛残,窄直鼻;曲翘髭,一字形嘴。着交领左衽长衣。腰带上雕刻有纹饰,右侧腰带下配挂一袋囊。右臂屈于腹前,手执高足杯。左臂垂于腰际,手握刀柄。

尼勒克3号石人发现于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乡巴尔盖提沟西北山坡农田里,发现时埋在地下深约0.3米处,现藏于伊犁州博物馆。石人通体圆雕,只做正面雕凿,身高1.3米,肩宽0.3米。头戴宽边平顶冠。上眼睑、眉毛、额头及部分冠缺失;长方形脸,脸颊丰满,丹凤眼,眼珠雕刻明显,鼻梁窄而直,凿有鼻孔;胡须厚实曲翘,呈八字状,嘴唇紧闭;双耳浮雕,戴有耳环;帽子下裸露的鬓发梳至耳后。身着无领长袖左衽长袍,束腰。右臂屈于腹部,手执一高脚酒杯。左臂屈于腰部,手握短刀扶于腰带上,腰带上凿有多处扣洞,右配挂一袋囊。


类型及人种

目前尼勒克县境内发现的草原石人数量不多,分布分散,造型比较单一。根据是否雕刻有兵器,以及服饰特别是衣领的差异,可将尼勒克石人划分为库居尔沟、喀拉苏两种类型。

库居尔沟类型

此类石人仅发现1具,即尼勒克1号石人。石人雕刻形象生动,主要特征为头上有尖圆顶帽饰,着圆领长衣,右臂屈,手执杯,左臂屈至腹,手作握兵器状,但未雕刻出兵器和腰带。

喀拉苏类型

此类型石人共发现3具,即尼勒克2、3号石人,以及喀拉苏石人。其主要特征是右臂屈于腹前,手执高足杯,左臂垂于腰际,手握兵器。雕刻有纹饰的腰带,右侧腰带下配挂一袋囊。服饰为交领左衽长衣。

尼勒克石人的形制略有差异,但整体上形象、雕刻手法和时代风格相近,表现出欧罗巴人种或蒙古人种的面部特征。欧罗巴人种有浓而发达的曲翘髭、椭圆长脸、长直窄鼻,阿勒泰乔阿梯石人、昭苏阿克牙孜沟1号石人是这种特征。蒙古人种有鲜明的高颧骨、平而直的面部,昭苏阿克牙孜沟2号石人、布尔津海流滩1号石人、博乐加勒赛沟墓地石人、呼图壁乔鲁布尔乎墓地石人等是这种特征。


性质及年代

王博、祁小山所著《丝绸之路草原石人研究》一书收录并研究了尼勒克1、2、3号石人。他们将新疆地区石人划分为随葬石人(随葬于墓中)和墓地石人(竖立于墓上)两大类;又根据石人形象、雕刻技法等将墓地石人划分为17种类型,将随葬石人分为2个类型;还将新疆地区墓地石人的年代大体分为四期。

尼勒克1、2、3号石人均为墓地石人。此次新发现的喀拉苏石人因人为原因使其原始位置发生了变化,对石人性质判断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根据前期在该石人所在区域的考古调查结果和体量大小判断其也应为墓地石人。

喀拉苏石人以及尼勒克2、3号石人均属王博、祁小山所论述的乔夏类型之乔夏亚型,此种类型的草原石人是男性武士形象,右手执器皿,左手握刀或剑。尼勒克1号石人属乔夏类型之包孜东亚型,未雕刻兵器是此类型石人的主要特点。这两个亚型的墓地石人,都是武士型石人,均处于新疆地区墓地石人第三期,是突厥时期(6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墓地石人的典型代表。


(作者为尼勒克县文博院副院长)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