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文化的符号重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时间:2025-04-18    浏览:38 次     来源:红梅

【作者简介】红梅,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编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民族地区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3BMZ134)阶段成果。




【摘  要】运用《周易》象征体系的理论视角,系统考察石榴文化符号从物质符号到政治符号的演变过程及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体现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从自然象征到文化象征、从传统文化到政治文化、从单一民族到多民族共同体的转换机制,在新时代形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文化认同的载体和政治认同的纽带三重内涵。通过考察“石榴籽育人”工程、“石榴红家园”建设、“石榴云”融媒体平台等创新实践,揭示了石榴文化符号在教育领域、社区治理、新媒体传播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基于《周易》象征体系的文化符号重构不仅深化了对中国传统符号学理论的认识,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关键指引,也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周易》象征体系;石榴文化;符号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是实现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巩固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战略选择。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新时代,如何通过文化符号建构增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共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课题。文化符号作为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能够通过其象征意义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在民族认同构建过程中,文化符号既是情感认同的纽带,也是价值传递的媒介,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通过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石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符号意义经历了从物质象征到文化内涵,再到政治意涵的演变过程。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石榴籽”比喻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关系,赋予了石榴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符号。研究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过程,对于理解文化符号在民族认同构建中的作用机制,探索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石榴文化研究综述:符号学新解




近年来,学者们对石榴文化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4个方面:一是石榴文化发展历程研究,探讨石榴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系;二是石榴文化传播演变研究,从符号学视角分析石榴文化的传播和演变;三是石榴文化象征意义研究,何星亮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人们对石榴文化象征意义的认知与理解方式,分析其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及引发的情感共鸣,赵王青和郭英着重研究石榴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意义;四是石榴文化应用实践研究,关注石榴文化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和表达。但石榴文化符号从物质符号到政治符号的演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机制和理论框架的研究尚未展开。




中华文化蕴含着大量与当代符号学理论相契合的思想源泉。以《周易》的象征体系为例,其“立象以尽意”等卓越理念深刻揭示了符号表意的内在逻辑。《礼记》所强调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见解,以及符号意义在社会层面的构建观念,都极具深度与影响力。在汉代经学范畴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等思想有力地触及了符号意义的关联与校验维度。宋明理学之中,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大家的观点分别在符号意义的特质、认知路径、主体构建等关键方面贡献了极具价值的思想养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其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理念,有力地推动学界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构建自主理论体系的文化根基,为当代学术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与强劲动力,促进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迈向新高度。




作为“五经”之首,《周易》及其注疏传统对文化符号的知识构成、文化身份都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从《周易》象征体系的理论视角出发,以“立象以尽意”为根基,试图解析石榴文化符号在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中的建构逻辑及内在机制。认为符号意义的生成是依据“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这3个源于《周易·系辞》的概念,且三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联,而是一个复杂且辩证统一的过程。“观物取象”是对符号载体的选取和观察,“立象以尽意”是确立符号的意义指向,“因象系辞”则是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展开符号意义的系统阐释。石榴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看作是“观物一立象—系辞”和“象一意一辞”两组关系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石榴作为符号,其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和解释者的认知视角而变化。特别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人们对石榴符号的理解和诠释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在农耕社会,人们主要遵循“观物取象”的原则,从石榴的自然属性出发,观其高产多籽的特征,取其丰产富足的象征;在传统文化中,通过“立象以尽意”的过程,文人雅士将石榴的自然特征与人文内涵相结合,赋予其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文化意蕴;新时代,通过“因象系辞”的阐释过程,石榴则被赋予了民族团结、共同体建设的政治意义。这一理论框架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象征思维的独特价值,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石榴文化如何从自然物质符号转化为文化符号,进而演变为政治符号的过程,为理解符号意义在不同语境下的建构机制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视角。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石榴文化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新时代的创新实践以及在教育、社区、媒体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文化符号重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关联。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符号在民族认同建构和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符号流变:石榴意象的历史演进




(一)从物质功能到文化载体的嬗变过程




石榴文化符号的历史演进始于其作为物质符号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为石榴作为物质实体的引入、传播和功能价值的确立。据历史文献记载,石榴最早于西汉时期经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中国,最初被种植于皇家园林“上林苑”和骊山温泉宫等皇家庭院,体现了其作为异域珍果的贵重地位。石榴传入中国后,因其适应性强、果实丰硕的特点,逐渐从皇家园林扩展到达官贵族的庭院,继而在民间广泛传播。




在早期物质功能与价值方面,石榴不仅作为果品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其树皮、果皮等还被用于传统医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等医书中详细记载了石榴的药用功效,如“风痫及慢惊,用石榴煅过末服”等,显示出其在传统医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从农耕文明的视角来看,石榴在中国农耕文化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植物象征意义。首先,石榴多子的特性与农耕社会重视繁衍、追求人丁兴旺的文化理念高度契合,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象征物。其次,石榴的生长特性与农耕文明的生产规律相吻合,其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的生长周期完美融入了农耕社会的时序观念。再次,石榴在园艺种植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农耕文明中重要的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据重要位置。此外,石榴树的栽培技艺的代代相传,也成为农耕文明知识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枣庄的石榴栽培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即是明证。作为物质符号,石榴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其自然属性和使用价值获得社会认同,其象征意义尚处于朴素的阶段。但正是这种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符号意义,为后续文化符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征符号。可以说,石榴作为物质符号的这一阶段,是其符号意义演变的起点,也是理解其后续文化符号和政治符号转化的重要基础。




(二)传统文化中的石榴符号意蕴与表达




石榴作为文化符号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在诗词文学、民俗文化、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诗词文学中,石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重要意象。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石榴就频繁出现在诗词创作中。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如欧阳修《渔家傲·端午》中“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以榴花绿杨带雨之姿,言端午时节环境之惬意;苏轼的《贺新郎》“石榴半吐红巾蹙”,形容石榴花半开时的样子,以石榴花比喻美人。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石榴的自然之美,更赋予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民俗文化中,石榴因其“多子”的特征,成为祈福纳祥的重要象征。婚礼习俗中,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中,也常见石榴作为吉祥物品。同时,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与石榴有关的传说故事,如“刘晨阮肇入天台”中的仙界石榴等,这些故事进一步丰富了石榴的文化内涵。在艺术创作领域,石榴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刻、刺绣等艺术形式中。宋代《写生珍禽图》中的石榴图案,明清时期的石榴纹饰等,都体现了艺术家对石榴审美价值的发掘。特别是在传统工艺美术中,石榴纹样常与其他吉祥图案组合,构成富有寓意的装饰图案,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织物图案、生活器物等方面。




石榴通过文学、民俗、艺术等多重维度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象征系统。这一系统既包含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多层次的文化符号意义,也使石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生命力。石榴文化符号的形成过程,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积累与创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三)新时代石榴符号的政治意涵重构




石榴文化符号在新时代实现了从传统文化符号向政治符号的转化。新时代石榴符号的政治化进程始于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论述,将石榴作为民族团结的政治意涵。这一比喻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又回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将这一比喻上升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理念。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进一步指出,“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这一重要论述深化了石榴政治符号的内涵,构建了完整的政治符号体系。在“石榴籽”比喻的提出与发展过程中,其政治意涵意义不断深化和拓展。首先,它突出强调了各民族之间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属性;其次,它体现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作用是互补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再次,它强调了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生动形象。




在民族团结政治话语中,石榴符号的建构呈现出系统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一是在理论层面,通过对石榴符号的政治解读,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涵;二是在实践层面,各地结合石榴符号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如“石榴籽家园”“石榴红工程”等;三是在传播层面,通过新闻媒体、教育系统、社区工作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石榴文化的政治内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这种符号建构不仅体现在话语层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力量。石榴文化符号的政治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文化创新和政治创新相结合的过程,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生命力,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政治资源。




三、意义重构:石榴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




(一)文化符号转换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




石榴文化符号的意义重构体现了符号意义在不同层面的转换与升华,这一转换机制展现了文化符号的动态演进特征。从自然象征到文化象征的转换,是石榴符号意义重构的第一个层面。作为自然物,石榴最初因其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获得基础性的象征意义,如多子、饱满等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通过人们的认知实践和文化积累,逐渐被赋予文化内涵。例如,石榴籽多而整齐的特点,在农耕文明中被赋予了人丁兴旺、家族和睦的文化寓意;其红色外表和圆满形态,则被赋予了吉祥如意、团圆美满的文化象征。这种从自然属性到文化意义的转换,体现了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文化创造力。从传统文化到政治文化的转换,是石榴符号意义重构的第二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石榴的传统文化内涵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意义,实现了从民俗文化领域到政治文化领域的跨越。这种转换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又实现了政治价值的创新表达。例如,石榴籽紧密相连的特点,在传统文化中象征家族团结,而在政治文化中则被赋予了民族团结的新内涵;石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从单一民族到多民族共同体的转换,是石榴符号意义重构的第三个层面。这一转换突破了传统文化中以单一民族为主的文化视野,将石榴符号的意义扩展到多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层面。在这一过程中,石榴符号成为连接不同民族、构建共同认同的文化纽带。通过将56个民族比喻为石榴籽,中华民族比喻为完整的石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




这3个层面的转换机制互相关联、递进深化,共同构成了石榴文化符号意义重构的完整过程,既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也反映了符号意义建构的社会历史性。新时代,石榴文化符号的意义重构既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又保持了文化的生命力,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符号意义的转换机制,为理解文化符号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提供了关键指引。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石榴符号内涵拓展




石榴文化符号在新时代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其符号意义在民族团结、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等多个维度得到深化和拓展。




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石榴文化符号通过其独特的结构特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在关系。“石榴籽”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各民族之间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强调了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正如石榴内部的籽粒紧密相连、不可分割,56个民族也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构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这一象征使抽象的民族团结理念具象化、生动化。




作为文化认同的载体,石榴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理念和情感认同。首先,石榴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符号,为各民族提供了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其次,通过对石榴文化符号的创新性阐释,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通过“石榴红”工程、“石榴籽家园”等文化实践活动,推动各民族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




作为政治认同的纽带,石榴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政治话语表达,使政治理念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其次,通过石榴文化符号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各民族对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认同。再次,石榴文化符号的政治化运用,有效促进了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石榴文化符号的这三重内涵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为文化认同提供基础,文化认同的形成又促进政治认同的深化,而政治认同的加强最终又反过来巩固民族团结。这种多维度的符号内涵,使石榴文化符号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政治资源。同时,这种符号内涵的丰富性和多维性,也为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其能够在不同场域、不同层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石榴文化符号重构带来的社会效应与实践价值




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在社会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民族认同的强化和国家认同的提升3个方面。




在共同体意识形成方面,石榴文化符号通过其形象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首先,“石榴籽”比喻直观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特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其次,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如“石榴籽家园”建设、“石榴红”工程等,搭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增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和情感联系。再次,石榴文化符号的广泛传播,推动形成了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知,强化了共同体的存在感和认同感。




在民族认同的强化方面,石榴文化符号重构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首先,它通过文化符号的创新性表达,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这一更大共同体的认同。例如,“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这一比喻,生动展现了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强化了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认同。其次,通过石榴文化的教育实践,如“石榴籽育人工程”“红领巾爱祖国石榴籽一家亲”主题队日活动等,培养了新时代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意识。再次,石榴文化符号在社区治理、媒体传播等领域的运用,推动了各民族认同的日常化和生活化。




在国家认同的提升方面,石榴文化符号重构对增强各族群众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通过石榴文化符号承载的政治内涵,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其次,石榴文化符号的创新性发展,展现了国家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增强了各族群众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再次,石榴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发展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




上述3个方面的社会效应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为民族认同提供了基础,民族认同的强化又推动了国家认同的提升,而国家认同的提升反过来又巩固了共同体意识。石榴文化符号重构的社会效应,不仅体现在观念层面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文化支撑和实践路径。




四、实践创新:石榴文化的多维度应用




(一)教育领域中的石榴文化符号创新实践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中,教育领域对石榴文化符号的运用呈现出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石榴籽育人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展现了教育领域符号实践的丰富内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为例,该工程通过“石榴籽·好声音”“石榴籽·大家谈”“石榴籽·微课堂”“石榴籽·践行动”等系列子项目,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专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的“大思政”作格局。在实践活动方面,通过组织互动课堂、理论宣讲、特色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文艺汇演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认同。




在师资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将“石榴籽”示范班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多维教育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分层教育、多元互动和实践创新三方面。以内蒙古自治区“石榴籽育人小课堂”为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在幼儿组,通过《我爱祖国》《中华民族一家亲》等课程,培养幼儿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初步认知;在小学低年级组,通过《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石榴籽心连心》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在小学高年级组,通过《呐喊》《唱念做打话传承》等课程,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教育实践的效果评估显示,石榴文化符号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认知层面看,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更加清晰。从情感层面看,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了深厚的民族感情。从行为层面看,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更强的民族团结意识和责任担当。特别是在民族院校,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互助友爱的氛围更加浓厚。这种教育效果的实现,既依赖于科学系统的教育设计,也得益于石榴文化符号本身所具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理念通过生动的符号得以传递和内化。




(二)社区治理中的石榴符号建设与应用




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石榴文化符号的运用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特别是在社区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浙江省“石榴红”家园建设为例,通过打造“石榴红”家园、驿站、工作室、志愿服务队、宣讲团等阵地和组织,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阵地开展“五百工程”和“五个一”活动,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社区治理创新模式。构建“团结、互帮、共进”新型社区关系。




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方面,石榴文化符号的运用体现出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特点。首先,在思想引领方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凝聚思想共识的总抓手,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进相关思想和政策在各族群众中入脑入心。其次,在文化建设方面,以社区“石榴籽家园”服务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打造文化服务中心,组建文化小分队,开展文艺展演活动,创新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墙,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再次,在治理机制方面,发挥社区“石榴籽家园”在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作用,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利用党建引领“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推行相关工作机制,强化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搭建共建共治平台。




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成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通过石榴文化符号的创新运用,增强了各族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社区认同的形成。二是通过多元共治机制的建立,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能,实现了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通过文化引领和服务创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特别是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这些实践充分证明,石榴文化符号在社区治理中的创新运用,不仅丰富了基层治理的文化内涵,也为构建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格局提供了有效路径。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石榴文化传播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石榴文化符号的传播呈现出全媒体、多平台、互动性的特点,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典型案例。该平台通过构建“1+85+N”运作体系,包括超级编辑部、客户端矩阵和政务服务入口3个层面,实现了石榴文化符号的系统化传播。在平台建设方面,“石榴云”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新疆日报社和各入驻媒体提供一体化采编业务系统、大数据分析工具和共享资源库。通过宣传管理系统支持各级媒体联合策划、联合报道、联合运营,全面提升了媒体生产能力和传播效率。




在新媒体传播策略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创新方式:首先是内容策略创新,通过开设专题专栏,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吸引受众参与互动讨论;其次是形式策略创新,运用短视频、H5、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增强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是互动策略创新,通过组织线上话题讨论、问卷调查、竞赛活动等,促进各族群众的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




在传播效果评估方面,可以从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3个维度进行分析。从传播力来看,“石榴云”平台通过客户端矩阵的建设,实现了内容和渠道的共享,扩大了传播覆盖面和到达率。从引导力来看,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内容供给和互动形式,有效引导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和认同。从影响力来看,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便利的服务渠道,增强了用户粘性,促进了各民族在生活中的交流与融合。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石榴云”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服务支撑作用,展现了融媒体平台在特殊时期的传播优势。




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平台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关内容的关注度和认同度显著提高。这表明石榴文化符号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有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这些实践经验表明,新媒体环境下石榴文化符号的传播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通过多元化的传播策略和服务功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五、价值探析:理论建构与实践启示




(一)《周易》象征体系与文化符号的重构




《周易》是人类最早的符号系统,是古代中国人建造的一座符号宇宙,承载着几千年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周易》象征体系实为中华文化早期的符号学理论,远早于近现代西方的符号学,其内涵与现代符号学具有深刻的内在契合。在理论构架上,“观物取象”解决了符号选取与确立的根本问题,通过整体性观察和典型特征提取建立符号的物质载体;“立象以尽意”阐明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通过具象与抽象的统一实现符号意义的建构,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对符号本质的深刻把握;“因象系辞”则揭示了符号意义的生成机制,通过层层推演实现意义的衍生和拓展。这种系统的符号理论不仅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而且在此后的中国文化发展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从符号学视角来看,《周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符号建构与阐释体系,不仅包含符号的选取、确立、意义建构和阐释等基本环节,更体现了对符号本质、符号关系和符号运用的深刻认识,堪称中华文明早期的符号学理论。《周易》易象在中国文化符号中的“统会其理”的地位,为当代构建中国特色符号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基于《周易》象征体系考察石榴文化符号的演变过程,不仅深化了对符号意义建构机制的理解,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符号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关键指引。




首先,研究深化了《周易》“立象以尽意”的符号学理论内涵。通过分析石榴文化符号从物质符号到政治符号的转化过程,系统性地展现了“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石榴作为符号,经历了从自然物质到文化象征再到政治意涵的演变:通过“观物取象”把握其多子同心的自然特征,经由“立象以尽意”赋予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最终通过“因象系辞”构建系统的政治文化内涵。这一过程不仅验证了《周易》象征体系的理论有效性,更揭示了中国传统符号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其次,研究丰富了《周易》象征体系的动态发展理论。通过考察石榴文化符号的意义转换,深入阐释了“象”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农耕文明时期的丰产象征,到传统文化中的多子多福寓意,再到新时代的民族团结政治内涵,石榴文化符号的意义重构展现了《周易》“通变”思想的现代应用。这种基于传统而又面向现代的理论创新,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理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再次,研究开创了《周易》象征体系在现代政治文化建构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分析石榴文化符号的政治化过程,揭示了中国传统象征思维在处理文化传承与政治创新关系中的独特优势。“象”与“意”的辩证统一、“立象”与“尽意”的有机结合,为新时代的文化符号创新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统一性和同向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学理论创新,不仅深化了对文化符号在社会建构中作用的理解,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具有主体性的理论支撑。特别是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本研究展示了传统文化资源在理论创新中的重要价值,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符号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探索。




在实践应用层面,这种基于《周易》象征体系的理论创新为文化符号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系统指导。通过理解“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的内在联系,既可以把握文化符号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又能确保创新实践的文化主体性。这不仅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为促进民族认同、增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指导。




(二)石榴文化符号重构促进民族工作创新




1.《周易》象征体系的创新应用与民族理论建构




运用《周易》象征体系建构民族工作理论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重要探索。在理论建构层面,《周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的完整符号体系,为我们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方法论。“观物取象”强调从整体性、关联性、本质性的角度选取和确立文化符号,这为民族工作中文化符号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立象以尽意”阐明了如何通过具象来传达抽象理念,为文化符号的政治化转化提供了方法指导;“因象系辞”揭示了符号意义的生成机制,说明如何通过层层推演实现意义创新,这为文化符号在民族工作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在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方面,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展现了传统理论资源的现代价值:从物质符号的选取到文化内涵的积淀,再到政治意义的赋予,形成了完整的符号转化链条。这种转化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又实现了现代政治诉求的有效表达,是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言象合治,这正是中国符号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在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理论体系方面,这种基于《周易》象征体系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文化自信,通过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实现了理论的主体性建构;其次,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现代问题中的理论价值,为构建本土化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有效路径;再次,它形成了符号建构、意义转化、实践应用的完整理论链条,为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提供了系统框架,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工作理论体系做出了有益探索,展现了理论自信。




2.文化认同的转化机制与实现路径




文化认同在民族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其内在机制呈现出层次性的发展特征。在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的转化机制方面,文化符号是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石榴文化符号通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首先激发了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认同主要建立在石榴文化符号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意蕴基础之上,如多子同心、团结和谐等寓意,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发情感共鸣。而后,这种情感认同通过文化实践的深化,逐步转化为对共同价值理念的认同,形成了更为稳固的价值认同基础。在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的转化过程中,呈现出清晰的内在逻辑:首先是通过文化符号建构共同的文化记忆,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其次是通过文化实践强化共同体意识,深化文化认同的内涵;最后是通过政治理念的文化表达,实现向政治认同的自然转化。石榴文化符号将抽象的政治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文化意象,使政治认同获得深厚的文化支撑和情感基础。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实现路径上,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模式:一是通过符号的包容性特征,体现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地位;二是通过符号的整体性特征,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三是通过符号的实践性特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通过这3个维度的有机统一,石榴文化符号重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认同体系,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符号域,有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




3.政治整合的系统机制与实现路径




文化符号在政治整合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为我们展示了这一政治过程的系统性。在文化符号的政治动员功能方面,石榴文化符号通过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实现了政治理念的有效传递和群众动员。这种动员首先体现在符号的选择上,石榴的自然属性与政治诉求高度契合,使政治动员获得了文化正当性;其次体现在符号的运用上,通过教育引导、社区实践、媒体传播等多样化手段,形成了全方位的动员体系;再次体现在符号效果上,既实现了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又促进了自下而上的主动认同。在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方面,石榴文化符号重构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培育链条:从文化认知入手,通过符号的文化内涵激发情感认同;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将符号意义转化为行为习惯;通过制度建设固化,使共同体意识获得稳固的实践基础。这种培育机制促进形成了认知、情感、行为相统一的培育体系。在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中,石榴文化符号通过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推动了多层次的认同建构:首先是文化层面的认同,通过符号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其次是情感层面的认同,通过符号所激发的情感共鸣,强化了国家认同的情感基础;最后是政治层面的认同,通过符号所传递的政治理念,实现了对国家制度和价值观的认同。这种多层次的认同建构,让国家认同具备了坚实的文化支撑与广泛的群众基础。经由政治动员、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国家认同建构的有机统一,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塑造了一个完备的政治整合体系,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辟了有效的政治整合路径。




4.实践创新的系统模式与推进机制




石榴文化符号重构在实践层面形成了系统化的创新体系,为民族工作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通过对中华文化及其符号的深刻理解和延伸,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和认同。在教育引导的创新模式方面,主要体现为“教育内容—实践活动—评估反馈”的系统化创新:教育内容上,通过“石榴籽育人工程”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上,开展了“石榴籽·好声音”“石榴籽·大家谈”“石榴籽·微课堂”等系列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深化教育效果;评估反馈上,建立了从认知、情感到行为的多维度评估体系,确保教育效果的持续提升。在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方面,形成了“组织建设一实践平台一长效机制”的创新链条:组织建设上,通过“石榴红家园”建设,构建了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实践平台上,依托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所,搭建了多元共治的实践平台;长效机制上,通过制度创新确保了基层治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这种基层治理创新既强化了组织引领,又激发了群众参与,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统一。在传播方式的创新途径方面,构建了“内容创新一形式创新一平台创新”的传播体系:内容创新上,将石榴文化符号与时代主题有机结合,增强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形式创新上,运用短视频、H5、直播等新媒体形式,提升传播效果的感染力;平台创新上,通过“石榴云”融媒体平台,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这种全方位的传播创新形成了立体化的传播格局。通过教育引导、基层治理、传播方式三维度的系统创新,石榴文化符号重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创新体系,不仅为民族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也为其他领域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体现了文化符号在实践创新中的重要价值。




六、结语




本文运用《周易》象征体系考察石榴文化符号重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获得了重要的理论发现和实践启示。研究表明石榴文化符号实现了从物质符号到文化符号再到政治符号的历史演进,形成了“观物取象一立象以尽意—因象系辞”的完整理论框架。这一演进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能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理论体系提供了关键指引。在实践层面,石榴文化符号通过教育引导、社区治理、媒体传播等多维度创新实践,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应用体系。这些实践不仅深化了文化符号在民族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也为其他领域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实践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解决现代问题中的独特优势,体现了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




石榴文化符号的重构通过三重转换机制实现其现代价值:从自然象征到文化象征的转换,体现了文化创造力;从传统文化到政治文化的转换,展现了创新活力;从单一民族到多民族共同体的转换,彰显了整合功能。在此基础上,石榴文化符号形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文化认同的载体和政治认同的纽带三重内涵,有效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本文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符号学理论、创新民族工作方法具有关键指引意义。未来研究可在深化理论建构、拓展实践创新、加强国际比较等方面进一步展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责任编辑:沙丽娜

执行编辑:陈   燕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