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强调“运用好边疆研究成果,讲好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故事”。
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新中国,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汇聚中华民族力量,推进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边疆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推进边疆治理的历史与实践既是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边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讲好党史中的边疆治理故事,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讲好党史中边疆治理故事的重大意义
讲好党史中的边疆治理故事,有助于掌握历史话语权。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往往以边疆地区为重点,“边疆危机”日甚一日,“人民五亿不团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不懈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持续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回望过去,正是中国共产党极具政治智慧的治边策略,实现了对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和云南等边疆地区的解放和治理体系重建,完成了由传统“疆土”到现代“领土”的转变。结合历史与现实,讲清楚我们党为确定新中国边界的历史贡献,讲清楚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对边疆的深入有效治理,讲清楚边疆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成绩,能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充分彰显党的百余年奋斗的历史功绩,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掌握历史话语权。
讲好党史中的边疆治理故事,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中国的边疆建立在历史疆域的事实依据、边境划定的法理依据、共有家园的现实依据基础之上,是在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新中国的过程中实现的。我国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中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141个边境县中有112个位于民族地区。党的边疆治理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同向互构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讲好党史中的边疆治理故事,将边疆治理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能够不断推动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边疆治理现代化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讲好党史中的边疆治理故事,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党的民族工作实践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区域,党的边疆治理实践同样是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实践基础和重要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充分凝聚中华民族力量,不断赢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各阶层支持,逐步改变旧中国一盘散沙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党将广阔纵深的边疆民族地区纳入新中国工业建设布局,有效利用边疆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建立巩固全国一盘棋制度优势,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沿边开发开放战略、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兴边富民等系列政策举措,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加快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疆域广阔的大国,普遍面临着边疆治理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边疆治理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讲好党史中的边疆治理故事,才能在边疆学的世界性问题中彰显自主性,在边疆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性要素中书写普遍经验。
讲好党史中边疆治理故事的重要内容
讲好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近代以来,边疆民族地区虽然在工商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缺乏支撑条件和可持续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边疆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立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从政治制度建设出发,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形成推进现代化的强大力量,迅速改变了边疆民族地区的面貌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百余年来党的边疆治理成功实践,是一个曾经贫困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边疆地区资源统筹合理调配,把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形成制度性优势和强劲发展动力的过程。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带领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必将为新时代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宝贵经验,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
讲好党推进边疆治理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内涵。党的边疆治理是在统一边疆、建设边疆和发展边疆中实现兴边富民的递进过程。近代以降,有识之士就将国家安全和发展视野投向边疆,边疆史地学研究开始蔚然成风;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修建铁路以联通边疆的宏大设想;在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各界也多有开发边疆的倡议和设想。然而,国家和民族没有坚强领导核心,无法团结凝聚全民族力量,边疆始终处于风雨飘摇的危局之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组织动员各族群众,彻底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实现边疆民族地区解放和基层政权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巩固边疆、建设边疆、发展边疆的历程中,持续推动边疆地区焕发生机活力。进入新时代,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边疆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边疆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从党领导人民建设和治理边疆的历史中,总结出中国经验、提炼出中国智慧,必将为世界各国的边疆治理和边疆现代化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讲好边疆治理的人物典型和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百余年来,党推进边疆治理的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批批英雄人物,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迹,他们为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为边疆人民的幸福生活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如党的好干部、援藏楷模孔繁森,五十余年如一日扎根边防一线的魏德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喀喇昆仑戍边英雄陈祥榕,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建设者从五湖四海来到祖国边疆,长期戍边建疆,如奋勇拼搏建成川藏、青藏公路的10余万筑路大军;战风沙、斗严寒,齐心协力建设包钢的建设者;扎根天山下,屯垦戍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戍边人,等等。在边疆治理中,各族干部群众锤炼鲜明政治品格,淬炼火热时代精神,形成了北大荒精神、“两路”精神、兵团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党、国家和人民的血脉之中,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这些故事不仅是边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彰显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素材,可为边疆地区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丰厚滋养。
讲好党史中边疆治理故事的形式载体
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历史自信。讲好边疆治理故事,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讲好党的边疆治理故事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新时代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边疆治理底线,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党史观,立足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将党的边疆治理故事置于历史维度中进行考察分析,讲清楚党的领导和基层组织建设对于现代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对于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效能的决定性意义。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党的边疆治理故事讲进各族人民心坎里,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边疆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起磅礴力量。
入情入理入心,讲深讲透讲活。党的边疆治理故事是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生动写照,是党领导各族人民稳边固边兴边的时代缩影。党领导人民开展的边疆治理也是组织群众的情感动员过程,这一历史书写不仅彰显党的使命情怀,也饱含人民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深厚情感。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互助佳话,忠于党和人民、勇于牺牲奉献的平凡英雄,这些都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主旋律的珍贵素材,要带着感情整理书写和传播讲述,实现更高效的意义表达和价值传递。要坚定人民立场,从边疆各族人民相亲相爱、相扶相持的生动实践中发掘能够联结人民情感、引发心灵共鸣、振奋精神意志的鲜活故事,以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的故事叙述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党的边疆治理故事,也是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讲好党的边疆治理故事的关键。要讲清楚在党的领导下边疆内地一盘棋制度优势的逻辑关系,讲清楚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与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关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边疆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不断增强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决心和信心。
优化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渠道。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日新月异,各族群众的群体样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仍处在深刻转变之中,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直接影响和塑造着其生产生活。同时,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当代中国的社会交往方式,思想文化的交流场景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社会关系逐渐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脱离出来,昔日遥远的边疆正在变得更为举目所见、触手可及。如何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传播环境,挖掘和展示边疆文化、地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内涵魅力,以融合传播强化思想认同,成为讲好党的边疆治理故事的新主题和新方式。这就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纳入边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空间,借助融合传播媒介,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等形象生动、细节丰富、感染力强的作品载体,生动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结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更好地引发各族群众的共鸣共情。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进程。要运用融合传播手段创作出更多以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边疆各族群众生活为主题的国际传播作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更好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创新方式方法,全面讲述和生动呈现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边疆、发展边疆的光辉历程,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和情感基础,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者狄鸿旭为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项目编号:22&ZD21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