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历史简略

时间:2025-04-14    浏览:42 次     来源:丝路历史


西域地图

西域在中国的历史中,并非简单指我们现在的新疆地区;而是对新疆、中亚及更远地区的总称;历史上以河西走廊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为界;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统称为西域。图片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匈奴历史上一直袭扰中原,汉武帝在位后,为了中原不再受到匈奴的袭扰,决定联合大月氏(rouzhi)夹击匈奴。于是派遣张骞率使团(公元前138年)从长安出发,试图与大月氏建立军事联盟‌。但由于大月氏在同匈奴的战争中(公元前2世纪,匈奴崛起,大月氏与匈奴发生冲突;公元前176年左右,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大月氏,迫使其西迁。),已经从他们的栖息地方迁徙至如今的伊犁河谷及中亚地区(他们曾经的栖息地主要在当今的甘肃西部、青海北部和新疆东部一带,包括河西走廊地区);因此张骞一路向西历经13年回到了长安。虽然此次没有与大月氏达成军师联盟,但西域从此进入了中原的视野。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派遣两大主力军队,分别由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统领,总兵力约10万骑兵,另有数十万步兵和后勤部队支援,发动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漠北之战。经过此次战役后匈奴主力被击溃,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内部矛盾加剧;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逐渐归附汉朝,北匈奴则西迁。

汉朝经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重创匈奴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乌孙等国,旨在加强西域诸国与汉朝的政治经济联系‌。张骞率300人使团携带大量物资,访问乌孙(范围主要位于今天的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大宛(地理位置和范围主要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大宛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Fergana Valley),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塔吉克斯坦西部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主要城市:贵山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苦盏或卡桑赛):大宛国的都城。贰师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马尔吉兰或奥什):以出产汗血宝马闻名。)、康居(活动范围主要位于今天的中亚地区,康居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中亚的锡尔河流域(Syr Darya)和咸海以东的草原地带,今哈萨克斯坦南部、乌兹别克斯坦北部和吉尔吉斯斯坦西部。主要城市:卑阗城,今哈萨克斯坦的突厥斯坦或塔拉兹:康居国的都城。苏薤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附近:康居国的重要城市)、大夏(活动范围主要位于今天的中亚和阿富汗地区,大夏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中亚的阿姆河(Oxus River)流域,今阿富汗北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塔吉克斯坦西部和土库曼斯坦东部。主要城市:蓝氏城今阿富汗的巴尔赫,大夏国的都城,也是古代巴克特里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夏城,今阿富汗的马扎里沙里夫,大夏国的重要城市。)等国‌。促成西域多国与汉朝建立官方往来,并引入西域的汗血马、葡萄、苜蓿等物种‌;推动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促进中原与西域的贸易(丝绸、茶叶与宝石、玻璃器交换)和文化交流‌。

图片

而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维度,不仅直接促成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汉朝疆域扩张,更深远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其历史贡献被后世誉为“凿空西域,功在千秋”‌。

河西四郡的建立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率军进攻河西走廊,大败匈奴,收复河西地区。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设立河西四郡有利于汉朝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河西四郡的设立为汉朝经营西域提供了后勤保障。

酒泉郡: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

武威郡: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

张掖郡: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

敦煌郡: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简称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设立,标志着汉朝对河西走廊的正式管辖,河西走廊成为汉朝版图的一部分,同时动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图片

图片

公元前104年阳关也设立,公元前108年玉门关设立;两个西域关口的设立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入侵,保护河西走廊的安全;通过设立关隘,汉朝加强了对西域诸国的控制,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阳关和玉门关在唐诗中频繁出现,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成为边塞文化的象征。

图片

图片

西域都护府现在只剩下遗址

在汉武大帝的经营下,逐渐巩固了河西走廊通道,并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贸往来,逐渐对西域的掌控。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匈奴内部分裂,日逐王先贤掸率部归降汉朝。汉朝趁机设立西域都护府(今新疆轮台县附近的乌垒城),由郑吉担任首任都护,统一管理西域事务。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原版图。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部分地区,西域诸国纷纷归附汉朝。

王莽篡汉后,西域都护府的权威受到削弱,西域诸国逐渐脱离汉朝控制。东汉时期,西域都护府曾一度恢复,但受匈奴和羌人的侵扰,最终在公元2世纪左右废止。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衰弱,西域逐渐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于此后西域诸国重新独立,形成多个小国,如鄯善、于阗、疏勒等国。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世纪-6世纪)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减弱。西域地区先后被柔然、嚈哒等游牧政权控制。而也是在这个时期佛教通过西域传入中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到了隋朝时期(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隋炀帝时期,曾派裴矩经营西域,试图恢复对西域的控制,但未能持久。而在这个时期也是突厥崛起的时间,西域大部分地区被突厥控制。

唐朝时期西域再入中原版图

图片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630年)派军西征,击败东突厥势力后,伊吾(今哈密)率先归附唐朝,被设为西伊州‌。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攻灭高昌国,在其故地设置西州,并首次设立安西都护府‌((治所交河城,今吐鲁番;管理天山以南至中亚。这一时期,唐朝通过设置行政机构和军事据点,初步确立了对西域东部地区的控制。(显庆年间)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率军彻底击败西突厥汗国,原属西突厥的西域诸国纷纷归附‌。此后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库车),并设立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大军镇(安西四镇),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唐朝版图‌。至显庆三年(658年),唐朝在西域设立州府、驻军屯田,建立起完整的军政管理体系,最远势力范围达到咸海地区‌。而这一过程历时约30年,通过持续军事行动和行政建制,最终将自汉朝后中断近400年的西域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为后续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图片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为加强对西域北部的控制,从安西都护府分出天山以北地区,升格庭州为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711年)。主要防范西突厥、突骑施等游牧势力,控制丝绸之路北道(天山北麓)。北庭都护府的辖境以天山山脉为界,与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形成“南北分治”格局。其核心区域包括:东界:伊州(今新疆哈密)以西;西界:至碎叶川(今楚河流域,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北界:阿尔泰山以南,包括准噶尔盆地。南界:天山北麓,与安西都护府隔山相邻。现代对应区域:新疆北部:今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为治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中亚部分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东部(巴尔喀什湖以东)、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部分地区。治所: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军事重镇:瀚海军(驻庭州,今吉木萨尔):北庭都护府直属精锐。伊吾军(驻伊州,今哈密):扼守丝绸之路咽喉。天山军(驻西州,今吐鲁番):跨天山南北协防。羁縻府州:管辖西突厥故地的游牧部落,如处月部、处密部(今准噶尔盆地南缘),其管理范围约100万平方公里。

鼎盛时(唐高宗至玄宗时期),西域控制范围包括今新疆全境、中亚部分(至咸海以东),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大唐西域记》西游记的蓝本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私自西行(当时唐朝尚未开放边禁)。629-630年:经河西走廊、瓜州(今甘肃),偷渡玉门关,穿越莫贺延碛(戈壁)至高昌国(今吐鲁番)。629-630年:经河西走廊、瓜州(今甘肃),偷渡玉门关,穿越莫贺延碛(戈壁)至高昌国(今吐鲁番)。635-643年:在印度游学,主要停留于那烂陀寺(佛教最高学府),师从戒贤法师,研习佛法,并游历印度各地。643-645年:启程归国,经帕米尔高原、于阗(今和田),最终返回长安。


《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西行途经的138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山川、气候、物产)、城邦方位、交通路线,涵盖今中国新疆、中亚五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成为研究7世纪中亚与南亚的“百科全书”,填补了当地文献的空白。对印度恒河流域的城邦(如曲女城、王舍城)和佛教圣地的描述,为研究古代印度地理提供了唯一系统的中文史料。书中记载的许多西域古国(如焉耆、龟兹、于阗)和印度王朝(如戒日王朝)的史料,因当地文献失传,成为后世研究这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依据。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依据《大唐西域记》成功定位那烂陀寺遗址(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犍陀罗艺术中心(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印证了玄奘记载的精确性。《大唐西域记》中详述了丝绸之路中段的交通网络(如天山北道、葱岭通道)、商旅活动、贸易城镇(如碎叶城),是研究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文献。玄奘提到的“大食”(阿拉伯)和“波斯”(萨珊王朝)商人,印证了丝路贸易的跨区域特征。玄奘将印度逻辑学(因明学)、天文历法、医学知识带回中国,推动唐代科学文化发展。书中记载的中亚城邦(如撒马尔罕)使用粟特文字、印度学习梵文的情况,反映了语言与文字的跨文化传播。印度历史学家称此书为“照亮印度中世纪黑暗历史的明灯”,因印度7世纪前后缺乏本土编年史。

唐朝对西域的管理从 755年安史之乱后迅速衰退,至 9世纪初完全丧失控制,西域进入吐蕃、回鹘、阿拉伯等多方势力角逐的时代。这一过程不仅标志着唐朝边疆战略的失败,也深刻改变了欧亚大陆中部的政治与文化格局。

唐朝灭亡后西域政治演变(9世纪-17世纪)

(9-10世纪)吐蕃与回鹘争夺,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河西走廊及西域大部(天山以南),推行藏传佛教,但统治松散。9世纪中叶,回鹘(维吾尔先民)西迁至西域,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北疆及吐鲁番)和喀喇汗王朝(南疆及中亚),与吐蕃对峙。

西辽(1132-1218年):契丹人耶律大石建立,控制中亚及新疆大部,推行汉式官僚制度,延续中原文化影响。蒙古帝国(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后,西域属察合台汗国,元朝通过册封和驿站间接管理,但实际由蒙古贵族自治。

东察合台汗国(1347-1514年):统治新疆南部,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佛教成为主流。

叶尔羌汗国(1514-1680年):南疆伊斯兰政权,与明朝维持朝贡关系,但明朝仅控制哈密等东部据点(设“哈密卫”)。

17世纪后期准噶尔蒙古(卫拉特部)统一北疆及中亚,建立强大游牧帝国,与清朝对抗,阻隔中原与西域联系。

1755年:乾隆帝趁准噶尔内乱,派军攻占伊犁,灭准噶尔汗国。

清朝时期的西域

自明朝至清初,西域由蒙古准噶尔汗国控制,长期与清朝对抗。准噶尔部曾多次入侵漠南蒙古,威胁清朝北疆。1755年:乾隆帝趁准噶尔内乱,派兵分两路西征,攻占伊犁,俘获准噶尔汗达瓦齐,灭准噶尔汗国。1757-1759年:清军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及南疆大小和卓(波罗尼都、霍集占)叛乱,彻底统一天山南北。西域自唐朝失去控制后,再次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进程始于 清朝乾隆时期(18世纪中期),经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行政改革,最终在 1884年新疆建省后完成全面整合。

(1762年):清朝在伊犁惠远城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为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辖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鼎盛时期)实际控制区:约230万平方公里,包括今新疆全境及哈萨克斯坦东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中下游)。中亚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等部归附,清朝通过册封和朝贡维持影响力。

清朝后期的领土割让与边疆危机(19世纪中后期)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迫使清朝割让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领土,包括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和吉尔吉斯斯坦部分区域。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清朝收回伊犁,但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约7万平方公里土地,并支付巨额赔款。

1865-1878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入侵南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英国与沙俄试图借此分裂新疆。

1875-1878年:左宗棠率清军西征,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维护了国家统一。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清朝收回伊犁,但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约7万平方公里土地,并支付巨额赔款。

如今的西域(新疆)

民国时期(1912-1949年)军阀统治与苏联影响,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等军阀先后控制新疆,实际自治倾向明显。盛世才曾与苏联合作(1930-1940年代),苏联在新疆设立领事馆并驻军,经济、军事渗透加深。1944年,国民政府接管新疆,但实际控制力薄弱,三区革命(伊犁、塔城、阿山)爆发,部分地区短暂脱离中央管辖。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纳入新中国版图。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次年成立新疆省人民政府。

1955年:撤销新疆省,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签订边界协定,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争议,明确现代国界。

兰新铁路(1962年通车)、南疆铁路、北疆铁路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极大促进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油气资源开发:塔里木油田、准噶尔油田成为国家能源基地,西气东输工程惠及全国。

棉花产业(占全国产量80%以上)、特色林果业(如哈密瓜、葡萄)成为支柱产业。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涵盖化工、纺织、新能源等领域。

“一带一路”核心区: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乌鲁木齐国际陆港、中欧班列(新疆段)推动对外开放。

如今的新疆仅仅是西域的一部分简称,经历过历史的变迁,曾经的西域版图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盛唐)、如今的西域新疆版图只剩下166万平方公里。在中国贫瘠的时候通过多种方式被强制划分出去后的区域,在未来是否还有机会重回到华夏的版图呢?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