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发展

时间:2025-04-08    浏览:210 次     来源:杨明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下简称旅游促“三交”),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民委等三部门谋划“六项行动”落实旅游促“三交”计划,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旅游促“三交”计划和“六项行动”的实施表明,旅游已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旅游促“三交”计划和“六项行动”实施以来,各地结合地方实际,通过创新旅游促“三交”模式、方式,积极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

  在当前旅游促“三交”实践初见成效的关键时期,及时总结地方旅游促“三交”的创新模式和实践经验,对更好地发挥旅游业促“三交”价值、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旅游业是促进

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载体


  (一)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要“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旅游成为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中的关键角色,提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二)民族地区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点区域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价值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民族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民族地区成为旅游促“三交”的重点区域。

  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是落实旅游促“三交”计划、“六项行动”的重要实践前沿。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我国少数民族呈现小聚居大分散的格局,55个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3.75%。民族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的聚集区,拥有民族文化优势、空间地域优势、自然生态优势和民族群体优势,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例如维吾尔族的绿洲文化、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藏族的高原农牧文化、东北民族地区的渔猎文化以及黔滇贵的山地文化等,都是民族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依托。因此,民族地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禀赋,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促进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旅游赋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强调“加强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途径。

  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必须找到适合少数民族致富、符合当地传统文化、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同时还能够增进与其他省份各族同胞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且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产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让各族群众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业是带动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旅游业能够带动各族群众在城乡和区域之间更大规模的双向流动,提升对外来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力,并增加非常住人口,吸引非常住人口流动,扩大各民族社会交往的范围,增加频率。旅游业具有文化交流优势,是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聚民产业。旅游业能够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快乐”“乐于交流”的文化基因,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旅游业具有经济交流优势,是扩大各族群众就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旅游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能够为社会弱势群体创造生存与就业机会,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基层各族人民交往的平台,直接使各民族基层群众在旅游经济供需交流中受益。旅游业具有心理交流优势,是满足各族群众情感交流的乐民产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旅游业能够以符合当地传统文化、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双重形式,帮助形成民族同胞自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动力,为各民族的情感交流打好语言基础,促进民间交流。旅游业具有社会发展优势,是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的内生产业。旅游业是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是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的内生动力。


二、旅游促进各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模式


  旅游业通过以空间为载体、以文化为内容、以经济为纽带、以社会和心理为目标的“五维模式”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见图1)。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五维模式”具体表现为:旅游业构建了促进各民族交流的“流动空间”,提高了各民族双向流动速度,扩大了人群流动覆盖范围;以多元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俗文化等为服务内容和精神内涵;以打造经济共同体、深化产业联动机制为纽带;以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精神结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


  旅游促“三交”的重点方向,是以铸牢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目标,提高民族地区人员和外界双向流动的速度、扩大范围,促进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的人们在同一空间中汇聚,构建空间上“融”的新动力;推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结成文化共同体,打造文化上“融”的助推器;深化区域协作机制,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结成利益共同体,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结成经济上“融”的纽带;游客变创客,形成“流动式”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开创社会上“融”的生动实践;增进与其他省份各族同胞广泛交往,创建民族交流机会,丰富民族情感体验,搭建情感上“融”的桥梁。

  在实践中,目前形成了如下几种类型。

  (一)空间互嵌驱动型

  旅游业通过旅游景区、城市休闲街区、旅游度假区等空间载体,以构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空间为驱动要素,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在城乡和区域之间更大规模的双向流动。以新疆那拉提风景区为例,该风景区是5A级旅游景区,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那拉提镇。那拉提坚持把景镇一体融合发展作为强大引擎,构建以那拉提景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大那拉提”旅游格局,度假区内外形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那拉提草原是世界上哈萨克族人口聚居最集中的草原区,是新疆哈萨克族的最大聚居地,被誉为集中反映和展现哈萨克族传统生活习惯的露天博物馆。那拉提景区内主要展示巩乃斯草原自然风光及哈萨克族风俗,带动了哈萨克牧民参与旅游——马队、农牧家乐、传统手工艺品、毡房民宿、演艺等,直接从业人数达到1200余人。那拉提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246万人次,同比增长110%;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33万人次,同比增长66%,旅游业呈现快速繁荣发展的态势。在景区之外,那拉提景区的开发带动了那拉提小镇,沿着318国道,形成了各民族餐饮丰富多彩的一条街,与318国道垂直的小巷内,形成了各种特色民宿。位于那拉提镇以西2公里处、218国道贯穿全境的英加尔村,是多民族聚居村落。随着那拉提景区的兴起,当地政府为每户居民提供了扶持政策。旅游业对村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职业挑战,他们通过团结合作,共同探索解决方案。从事农牧业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并不频繁,而旅游业的发展促使邻里之间、不同民族的村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日益增加。他们经常相互帮助,利用空闲时间交流更好地服务游客的经验。英加尔村因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互助合作、民族团结的和谐社区。那拉提景区内外的开发建设吸引着疆内外各民族群众来此定居谋生,旅游业产城融合使那拉提成为不同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成为促进各族群众在区域间更大规模双向流动的平台。

  (二)文化互嵌驱动型

  旅游业通过注入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以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深刻表达中华文化特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空间为驱动要素,深入推进中华文化传承保护、创新交融,形成文化共同体。例如,始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凝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黏合剂。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远古祖先,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始祖文化”的重要符号与象征。甘肃天水伏羲庙是伏羲文化的发源地,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宫廷式建筑格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立足地方文化资源,以旅游为载体,充分挖掘始祖文化内涵,将伏羲这一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融入旅游产品设计、重大活动安排中,深刻表达中华民族的根脉。举办甘肃太昊伏羲祭典等文化旅游活动打造“始祖文化”品牌,以文旅节庆活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强化中华儿女“始祖文化”的集体记忆、情感纽带、文化自信和共同体意识,以文化旅游宣传为抓手推进“始祖文化”传播,增强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节庆仪式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的深厚情感,还传递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文明传承的共同体理念,成为甘肃省一张独特文化名片,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华人前来寻根祭祖。甘肃打造以天水为中心的“陇东南始祖文化旅游经济区”,辐射带动陇南、平凉、庆阳文化旅游发展;依托天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区位交通优势,深度挖掘始祖文化、石窟文化等富集的人文资源,将天水打造成为陇东南文化旅游中心城市,与周边陇南、平凉、庆阳等市一体谋划、联动打造,建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和全球知名的华夏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

  (三)经济互嵌驱动型

  旅游业以产业链连接为纽带,以经济交流为内容,以经济互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驱动要素,促进普通各族民众融入旅游经济互动发展,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结成经济共同体。民族村镇是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城乡融合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旅游业是具有经济拉动作用的综合性产业,发展民族村镇旅游能够增加各民族的经济连接、经济合作、经济交流,促进当地社会稳定繁荣,增加当地文化的包容度和开放度。以喀纳斯景区为例,该景区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以其壮丽的自然生态和神秘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被誉为“人间净土”,成为全球知名的旅游胜地。曾经相对封闭的地区,如今已发展成为繁荣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原本封闭的民族聚居地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图瓦人主要居住在阿勒泰喀纳斯湖畔的图瓦村以及白哈巴图瓦人村落,他们属于蒙古族的一个分支。图瓦人的传统居所也是喀纳斯景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兴起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他们传统的游牧生产方式产生了冲击。面对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变化,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开始逐步转型。他们从最初学习如何参与旅游业,到现在已经能够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接待服务。在与来自不同民族的游客交流中,当地居民的市场观念和经营策略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四)社会互嵌驱动型

  旅游业发展带动各民族人口在更大范围流动,以社会人口流动为驱动要素,进一步增加了地方社会常住民族数量,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形成了互嵌式的新社会结构,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例如,张家界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外国游客占比位列全国前列,其中韩国游客占比最高,张家界被称为最受韩国游客喜爱的中国旅游目的地。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韩国团队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具有语言优势的东北朝鲜族看中张家界的入境旅游发展机会,加入张家界旅游行业中来,张家界入境旅游产业不断扩大,吸引着东北朝鲜族亲朋好友的陆续加入,覆盖领域涉及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截至2024年,东北朝鲜族的人数达到8000余人,从最初以单纯就业为主到后来选择在张家界长期定居,融入张家界。其中张家界月亮岛社区成为东北朝鲜族安家的社区之一,朝鲜族的到来丰富了月亮岛社区的民族构成,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互嵌入式居住,互帮互助,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旅游业的发展,使张家界的常住民族数量从1988年建市时的33个增加到2024年的4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常住人口的75.09%,拓宽了旅游驱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形成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

  (五)心理互嵌驱动型

  旅游业以心理互嵌为驱动要素,创造民族间交流的情感连接,促进各族群众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例如,央布拉克村坐落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构成了惠远古城民俗旅游区的核心区域。在惠远古城民俗旅游区建设之前,央布拉克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落,同时也是自治区级的重点整治对象。这里的房屋年久失修,年青一代纷纷外出谋生,呈现一片萧条景象。村民们对仅一墙之隔的伊犁将军府游客络绎不绝的景象漠不关心,因为那似乎与他们的生活毫无关联。2014年是央布拉克村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这一年霍城县开始重点打造惠远古城民俗旅游区,央布拉克村被选为先行试点村。得益于惠远古城景区发展带动效应,央布拉克村已经转型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民俗旅游目的地。央布拉克村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回族、汉族、锡伯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多个民族组成。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业,央布拉克村村民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特色,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最突出的表现是家访点的设置。央布拉克民俗村家访点最大的特色是每个家访点都是根据主人特点命名挂牌的,例如“葡萄人家”“茶点人家”“歌舞人家”“十二木卡姆人家”“百姓博物馆人家”“革命人家”“斗鸡人家”“奶茶人家”“打馕人家”“果园人家”“花帽人家”“哈根达斯人家”“美食人家”等。通过旅游创新,央布拉克村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格局,通过充分发挥村民的个人才能和展现民族文化特色,加强了与各民族游客之间文化交流,凝聚了各民族人心,发展了各民族友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物质上创收致富机会,更可贵的是,在精神上,当地村民与游客之间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情谊。以央布拉克村“茶点人家”家访点为例,女主人玛依努尔通过经营家访点,交了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朋友,这些友谊对她来说是无价的。


三、旅游业赋能各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实践的启示


  从旅游促“三交”的“五维模式”可以看出,旅游业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最好途径,是带动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旅游所创造的流动空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发挥旅游业的自然空间优势,以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基地,汇聚各族人民在流动空间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发挥旅游业文化交流优势,注入新内涵,增进各民族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旅游作为促“三交”的经济纽带,发挥旅游全产业链的综合带动作用,发展新业态,带动弱势群体就业、增进民生福祉。旅游营造的情感交流体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链接,发挥旅游的心理交流优势,培育新主体,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各族群众情感交流。旅游依托社会发展优势,构建了各民族间亲缘、地缘和友缘的空间与情感交流纽带,形成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精神结构。打造新线路,深化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

  总之,旅游业以空间、文化、社会、心理、经济“五维模式”,通过用好新基地、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业态、打造新线路、注入新内涵,构建空间上“融”的新动力、打造文化上“融”的助推器、结成经济上“融”的纽带、开创社会上“融”的生动实践、搭建情感上“融”的桥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旅游业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为各民族居民所喜闻乐见,其发展不仅能够让基层居民脱贫致富,带动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传承,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封闭落后的面貌,消除了民心隔阂,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我国广大民族地区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前沿,民族地区在区位条件、人力资源条件、自然环境、社会人文条件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具有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源禀赋。各地区旅游促“三交”实践丰富了旅游促“三交”模式,对全国广大的民族地区以旅游促“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从战略上审视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关系,将旅游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和“五个认同”等放在旅游工作的优先位置,使旅游业发展成为带动当地全面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