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消费的新路径

时间:2025-04-10    浏览:200 次     来源:黄卫挺 赵祎煊

导语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目标愈发凸显文化消费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人均 GDP 突破关键节点,文化消费正处于规模与质量齐升的关键阶段,不仅有力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更成为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驱动力。

当下,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传统文化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但区域分化问题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如何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本文将深入剖析我国文化消费的现状、问题与机遇,探索促进文化消费大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物质生产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人们的大致需要之后,我国正在加速迈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繁荣、文化消费大发展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强调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下一步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重点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实现文化消费需求和供给的动态匹配,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促进文化消费大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答题

  文化消费是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趋势,也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2024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文化消费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热点之一,不仅有力推动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更创造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空间,在商业逻辑中植入文化密码,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释放出新的经济社会价值。

  立足新时代新发展,促进文化消费大发展已从锦上添花的“选答题”升级为刚需标配的“必答题”。一是文化消费是文化繁荣的内生动力。文化消费从需求端牵引甚至是倒逼产业链升级、推动文化创新,对文化生产力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文化繁荣的基础,更是文化繁荣的目标。二是文化消费正在加速成为引领经济的新动能。文化消费作为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5G、元宇宙等新技术应用的深化,文化消费必将催生出更多创新形态,形成更多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三是文化消费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文化消费能够传达价值观念、展示文化实力,并依托消费过程实现文化引导、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播,既是文化自信的“放大器”,也能够增强我国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我国文化消费正处于规模和质量相互促进的大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家将繁荣文化消费放在突出位置,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差距逐步缩小,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呈现传统文化和新兴业态融合共进态势,我国文化消费正处于规模和质量相互促进的大发展阶段。

(一)文化消费规模不断扩张

  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3189元,增长9.8%(其中文化和娱乐支出增长16.1%),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3%,较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呈阶段性上升态势。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5.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文化新业态加速爆发,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巨大发展潜力。(见图1)

图片

(二)文化消费城乡差距缩小

  2024年,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3928元)是农村居民(2144元)的1.8倍,差距小于收入差距(2.3倍),较2013年的2.6倍实现显著收缩。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来看,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比(11.4%)高于农村居民(11.1%),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比提升的同时,差值较2013年缩小0.4个百分点。

(三)文化消费区域分化明显

  2023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分别为3455元、2836元、2206元和2552元,其中仅东部地区超过全国平均,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3847元)超过全国平均943元,而西部地区仍有省份低于2000元,区域梯度差异明显。

(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文化消费市场注入活力

  近年来,文博展览、非遗文化等国风国潮兴起,带动相关文创产品及文化体验消费成为热点,比如“天宫藻井冰箱贴”一贴难求,曹县汉服销售额突破120亿元,改编自传统神话故事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传统文化在文化消费中实现了新的价值。人民日报社人民智库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青年认为“汉字很潮、做服饰Logo也很时尚”。

(五)数字文化消费增势迅猛

  截至2023年底,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达到5.7亿人,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占网民规模比重超过50%,网络文学阅读市场规模达到404.3亿元,网络视听市场规模达到1.15万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数字文化新业态的营业收入达到4.16万亿元,占整体文化产业比重提升至41.8%。同时,随着元宇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与文化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场馆“动”起来、文化“热”起来,四川三星堆博物馆让文物开口说唱、敦煌“数字藏经洞”、ChinaJoy元宇宙展等附上“黑科技”的文化场景,不断创造文化消费增量市场。

(六)年轻消费群体成为文化消费主力

  2023年,Z世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9%,其贡献的消费规模已达40%。QuestMobile(北京贵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数据显示,年轻群体(90后、00后)用户规模在短视频行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在线视频行业占比接近40%、电影演出行业占比超过70%、手机游戏行业占比接近一半。年轻群体已成为消费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文化消费的方向和趋势。


三、加快推进我国文化消费大发展的主要思路

  在文化消费发展热潮下,应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产品适配性、加快数字赋能,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以优质供给为关键抓手,全面激活新增长点和潜在热点,加快推进文化消费大发展。

(一)顺应居民消费“品类升级”和“品质升级”交织新趋势

  我国居民消费“品类升级”(如住房、汽车、文化、健康等消费)和“品质升级”(如体验感、便捷度、绿色环保等方向)交织的新趋势越来越明显。汉服、簪花等体验式文化消费以及博物馆文创、文化IP周边产品、老字号等国潮国货品牌的热销,是文化消费顺应品类升级的体现。2025年春节期间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也是顺应了品质升级趋势,剧情设计和制作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单个镜头打磨时间甚至超过三年”“追求极致的死磕精神”均很好地诠释了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赢得了市场肯定和回报。总体看,随着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民众将对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精神内核、叙事美学、互动体验等方面将提出更高要求,文化消费升级持续推进,只有通过做精品质赋能文化消费,才能将文化消费放大至更高的量级。下一步,应聚焦品类多元、品质提升,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创造消费场景、给予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供给侧更好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

(二)从“生产、提供什么”向“消费者要什么”理念转变

  提高供给的适配性是提振和扩大消费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再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其创作过程也是回答“消费者要看什么电影”的过程,影片的叙事内核让很多观众发出“在很多人物身上,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感慨,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情绪价值”。跳出影片看文化消费,对传统神话的现代解构,既保留了东方美学底色,又注入了时代价值观,让观众在熟悉的故事中感受新鲜的生命力,也回答了如何“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为此,提高供给的适配性,最为根本的就是以消费者为本,从消费者的底层需求、真实需求出发,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消费者心中去。目前,不管是工业产品还是服务产品,我国供给侧在满足“基本需求”方面已不成问题,下一步,应把握分层化消费特征,构建文化服务多层次体系,在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觉醒”、精神消费的“硬需求化”情况下,加快实现文化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

(三)以工业化提质、科技赋能提升供给品质和消费体验

  工业化提质、科技赋能已经成为不少爆款文化产品的标配。工业化制作的核心是精细化分工和专业化呈现,这是提高供给侧质量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过程剥离,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科技手段则可以全方位赋能,比如春节期间火热的AI大模型,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应用都将带来新的消费需求,提升原有消费的体验。对于文化消费同样适用,比如《黑神话:悟空》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文化,用工业硬实力托举文化软实力。现象级国产IP反映了中国文化创作的提升与文化自信,也代表了我国工业实力、科技水平的发展。下一步,应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推动文化产业工业化提质,加快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和全球竞争力。


四、相关对策建议

  为更好促进文化消费大发展,应从制度保障、场景拓展、环境优化、主体壮大、人才培育、竞争力提升等方面,释放我国文化消费潜力。

  一是完善文化消费政策法规。完善文化消费涉及到的相关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促进文化消费的政策体系,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实施“文化+”行动。二是拓展文化消费场景。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等资源,支持嵌入展览、特色书店、剧场、文化主题餐饮等创意集市,推广互动式演艺空间、数字艺术展览等新场景。支持动漫、游戏、影视等各类文化IP衍生改编、互相转化,打造虚拟现实体验产品。三是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构建全消费链条消费保护、信用评价以及查处惩戒机制,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大新型文化消费司法保护力度。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设施、非遗业态场景,改善城乡文化消费条件。四是支持企业主体壮大。培育“文化航母”,支持引进创新型、融合型文化领军企业。推动文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快文化类专精特新企业落地。探索文化市场资本运营新模式,完善文化企业上市服务机制,支持企业文化品牌建设。五是加快文化人才培育。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努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文化+”复合型人才,壮大文化创意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六是推动中国文化出海。深化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布局,构建出海支撑体系。加快文化出海内容升级,打造出海标杆产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产业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加强国家间交流合作,拓展文化贸易空间。


(作者黄卫挺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赵祎煊系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所助理研究员,文章原标题为促进文化消费大发展)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